您的位置:首页>综合 >
  • 天天即时看!【美丽中国·网络媒体生态行】我和青松守北疆——记坚守在樟子松母树林的林草人

    2022-07-29 21:29:51 来源: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红花尔基林业局施业区内,连绵120公里的樟子松林带是我国唯一集中连片的沙地樟子松林,也是三北防护林工程栽种的沙地樟子松的母树林,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

百里樟子松林抵挡着风沙、守护着碧草蓝天,而培育守护松林的是长年坚守一线的林草人。

治沙先锋树种是从这来的


(相关资料图)

7月22日,记者参加“美丽中国·网络媒体生态行”活动,前往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旗。

鄂温克旗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带,年平均降水量仅为350毫米,历史上曾因开荒造成森林草原大面积沙化退化。近年来大力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植被逐步恢复。记者在沿途见到,草原植被盖度良好。来到红花尔基林业局国家樟子松良种基地时,大家更是被浩瀚的樟子松林海所震撼。站在山顶俯瞰,车辆刚刚驶过的公路淹没在连片的林海中,身边同行记者说,找到了电脑壁纸的原拍摄点。

红花尔基林业局自1995年开始建设红花尔基樟子松国家森林公园。(孔祥瑞 摄)

红花尔基林业局施业区总面积59.98万公顷,是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区,施业区内连绵120公里的樟子松林带是我国面积最大、唯一集中连片的天然沙地樟子松林。

红花尔基林业局森林资源监测站站长耿庆春介绍:“现在大家看到的这片林海,看着植被保护得非常好,长得非常茂盛,但是如果把植被底下扒开,下面全都是沙子,所以说这樟子松是完全生长在沙地上。”

沙地樟子松耐寒、耐旱、耐贫瘠,是治沙造林的先锋树种。红花尔基樟子松林就是三北防护林工程栽种的沙地樟子松的母树林。人们所熟知的那些防沙治沙典型地区,如河北塞罕坝、辽宁彰武、陕西榆林、宁夏沙坡头等地的樟子松林,皆是从此地引种。至今,红花尔基的沙地樟子松被引种到华北、东北、西北12省区,在200多个县市安家落户,供种达22.5万余公斤。

耿庆春回忆道:“1954年内蒙古省调大队在这片沙带上调查,当时这里的樟子松林面积只有8866公顷,到现在红花尔基樟子松林面积已达到11.4万公顷。”

红花尔基林业局施业区森林覆盖率由1956年的3%上升到目前的41.66%。如此惊人的数据背后是几代林业人的艰苦努力和默默奉献。

林木育种,需要几十年的坚持

红花尔基林业局国家樟子松良种基地保护站站长朱晓梅向记者介绍,基地主要承担为生态建设造林绿化培育生产樟子松优质苗木的任务。

“近年来,我们主要开展樟子松树种的遗传改良,重点选择最适合沙地造林的根系发达、生长指标好、抗逆性强、遗传增益高的良种进行推广应用。”朱晓梅介绍道。

当记者问到现在樟子松的良种培育出了什么新的优良种质时,朱晓梅有些腼腆地笑了,她说:“相比其他领域,林木育种工作的时间周期极其漫长,培育一个良种需要定植、建立良种资源、达到结实年龄,再采种进行育苗,这些需要经过几十年才能完成一个周期。”

原来,樟子松的生长速度并不快,一片种源试验林可能要在15年甚至20年以后才能得到对比结果。一个优良品种的育种周期甚至长达三四十年,需要两三代育种工作者的辛苦付出。“林木育种事业是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成就的事业。”朱晓梅说。

“还会进行不同方向的选育。我们收集的种子资源里面也分不同类型的,有抗病害能力强的,有冠型优美用于绿化的,还有枝繁叶茂用于碳汇的。现在根据国家碳中和、碳达峰的目标要求,我们就会选择生物量(碳汇量一般用生物量来计算)比较高的良种进行定向繁育。”朱晓梅补充道。

“我今年58岁,我从毕业就开始从事良种苗木繁育工作,一直干了三十七八年了。”采访到后面,朱晓梅终于不再紧张,记者请她分享选育出良种时的心情,她舒心地笑了,“良种繁育工作是一个比较繁琐、艰苦的过程,但是每看到自己选育出来的苗木上山造林、成林,就特别有成就感,感觉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

经过像朱晓梅这样的科研人员数十年的坚持,樟子松良种繁育技术得到了提高,促进了结实,提升了良种生产供应能力。2010年至今,基地累计采集樟子松球果共55万余公斤,调制生产樟子松良种5500余公斤,除供应本地造林绿化和呼伦贝尔沙区治理使用种苗外,还调往陕西、河北、甘肃、吉林、黑龙江等地育苗造林,良种应用辐射我国北方广大地区,表现出广泛的适应性和优良性,是北方防沙带建设中的首选良种。

红花尔基樟子松林是我国北方广泛栽种的沙地樟子松的母树林。(孔祥瑞 摄)

日复一日守松林,责任在心感情深

记者在红花尔基林业局专业森林消防队队长王全起身上看到了另一种护林人风貌。

“早上5点来钟起床,有时候早上就不吃饭了,先出去溜达转一圈去,按照自己的行程,在这一片区域走一遍看一看。中午休息一会,下午再出去转一圈,一天跑个几十公里。”王全起向记者介绍自己的巡护工作:遇到没登记的外来者劝离,遇到盗挖药材的制止并送公安机关,遇到的野生动物最多就是狍子,也没有“熊瞎子”。

记者们翻来覆去地问,希望他讲述一些不一样的、印象特别深刻的事件,而王全起觉得,自己每天的工作就是一样的。

“我天天就是走这一块。”

“那要是晚上把你放林子里,你找得着吗?”记者开玩笑地问。

“差不多能找着了。”王全起也笑了。

当然也会遇到突发事件。“骑摩托摔了那是很正常的。”王全起终于打开了话匣子,“咱骑摩托在这林子里走,那草一长高就看不到那坑,一下就折腾了。最难忘的一次就是折在沟里头有两个多小时,当时腿别了,休息一段时间我就起来了。”王全起说得轻描淡写,记者们听得惊心。

“我父亲就是这块的老工人,我就在这一块出生长大的,我们这地方所有的队员对这片樟子松的感情特别深。我们这防火队一到防火期24小时在那全天候地守着,发现火情我们三分钟集结五分钟就上车出发,我们其实就为了保护这一片樟子松。”

日复一日地巡林,一年两季防火,这就是王全起的工作。记者问他“你对护林这份工作热爱吗?”王全起很朴实地答:“你要说这种发自感情的热爱我还真不会说。”当记者以为这份工作可能确实太辛苦了,王全起又给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

“反正我是天天到了林子里就啥都不想,就愿意在这里,一进到大林子里这种感觉就不一样。咱站这顶上一瞅就是绿绿的这一片,咱心里就有一种放开的感觉,好像心情一下就开朗了。我从小就在这长大,一到春天热的时候,闻到樟子松的松香那种味道,感觉就不一样。”

王全起朴实的心声感动了在场所有记者。回首再看蓝天白云下这片樟子松林海,我们看到的是它的壮观,可美景背后是林草人日复一日的坚守。浩瀚林海中,他们与樟子松为伴,战胜艰苦寂寥,因为他们护林责任在肩、乡土情在心。

记者居住在北京,以前春季经常黄沙漫天,吹得黑衣服都变成黄色,近几年沙尘天气明显减少。正是这些松林在防风固沙,正是这些林草人,像樟子松一般数十年如一日驻守在生态脆弱的地区,为建设我国北方防沙带立下汗马功劳,为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作出巨大贡献。(孔祥瑞)

关键词: 内蒙古自治区 三北防护林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