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综合 >
  • 国家发改委:2030年形成氢能产业体系 可再生能源制氢成重点

    2022-06-30 21:25:55 来源: 中国银行保险报

2022年3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公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以及供应体系,产业布局合理有序,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到2035年,形成氢能产业体系,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明显提升,对能源绿色转型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在国际社会积极推进碳中和目标实现的背景下,氢能对于减碳的重要作用愈发明显。氢在燃烧或消耗过程中不产生二氧化碳或其他污染物,如果能够将氢能作为主要能源将是实现能源脱碳的重大突破。根据国际能源署测算,如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届时氢的年生产量需要达到5.3亿吨。目前已有多个国家制定了氢能战略和发展规划:2020年美国能源部发布《氢能项目计划》,加大对氢能技术的设计和攻关,设定了到2030年美国氢能发展的技术和经济指标;印度2021年宣布国家氢能计划,旨在助力印度成为绿色氢中心,目标到2030年生产500万吨绿色氢。

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氢气生产国,2021年氢能产量超过3300万吨,还拥有世界第一的加氢站数量,加氢站超过250座,约占全球总数的40%。从“氢气”到“氢能”,《规划》首次将氢定义为一种绿色低碳的二次能源,明确氢是能源转型的重要载体,需要配套与能源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和技术创新体系。氢气因其易燃易爆的特性,从生产储存到使用都有着较高的技术要求。按照《规划》,可再生能源制氢是主要发展方向,以电解水制氢为基础的氢电互变技术,为可再生能源储能提供了新的技术选择,也是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开发利用的重要技术路线,将成为氢能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氢能产业链较长,涉及制氢、贮存运输、加氢、燃料电池等中上游领域,以及交通、储能、发电与工业领域等下游应用诸多环节。目前,我国在氢能领域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从制氢到应用已经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在副产气制氢、高压气态和高压液态储运等技术领域发展迅速,在氢燃料电池车等下游应用也已基本实现终端设备的国产化,但整体而言,我国氢能产业在核心技术、设备零件和基础设施方面尚存短板。《规划》根据氢能产业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举措,指导氢能产业发展方向,布局氢能全产业链。

以制氢行业为例,根据制氢方式不同,氢能可以分为灰氢、蓝氢与绿氢三类。灰氢主要是通过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燃烧产生的氢气,在生产过程中会有二氧化碳等排放。目前,全球氢气产量的95%均为灰氢。蓝氢,是指采用了碳捕集措施的化石能源制得的氢气。而绿氢是利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得到的氢气,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氢气。受制于技术与电价因素,绿氢成本仍然较高。根据《规划》,随着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开发利用和核心技术创新发展不断推进,化石能源制氢比例有望逐步降低,电解水制氢经济性相对提升,助力制氢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产业链良性循环。

在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的加氢站领域,《规划》也进一步做出了部署和要求。加氢站是为燃料电池汽车充装氢气燃料的专门场所,也是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商业化的重要基础设施。我国已建成的加氢站主要以35MPa气态加氢站为主,国际上普遍采用的70MPa高压气态加氢站占比小。对氢能汽车来说,70兆帕的高压储氢罐在同等体积下可以储存更多氢气,从而带来更长的续航里程,但是对加氢站的技术要求也更高。我国目前加氢站技术水平整体落后于国际发达国家水平,核心设备需依赖国际进口, 国内企业重点攻克加氢站核心技术难关依然道阻且长,需要研发人员持续攻坚克难,缩小与国际企业技术水平差距。《规划》提出开展氢能科学和技术国际联合研发,鼓励企业加强研发投入,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创新平台,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融通发展,吸引相关行业企业加入竞争催化研究成果,多管齐下确保持续提升关键技术水平。

我国氢能产业现在仍处发展早期阶段,氢能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模式探索方兴未艾,在政策体系、技术水平、基础设施和产业应用等方面仍有不足,相信未来在精准、有力的政策引导支持和理性、高效、活跃的市场作用下,氢能产业发展将进一步加速,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关键词: 氢能产业体系 可再生能源 能源绿色转型 技术创新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相关阅读